Java高级面试指南-技术问题整理

一、Java基础相关

(一)Java基本概念

  1. Java的性质与应用领域
    • Java是一种通用的高级编程语言,其核心概念涵盖了面向对象编程(OOPS)的基本概念,包括抽象化、多态性、继承、封装等。Java常用于开发桌面应用程序和服务器环境(开发独立应用程序),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。
  2. JDK与JVM的区别
    • JDK(Java开发工具包)是一个开发目的的工具包,它还包括执行环境。而JVM(Java虚拟机)纯粹是运行时环境,无法使用JVM编译源文件。
  3. Java中的访问修饰符
    • 在Java中,访问说明符用于定义访问范围,包括public(类、方法、字段可从任何地方访问)、Protected(方法、字段可以从它们所属的同一类或子类以及同一包的类中访问,但不能从外部访问)、default(Method,Field,class只能从同一程序包访问,而不能从其本机程序包外部访问)、private(方法、字段可以从它们所属的相同类中访问)。

(二)面向对象编程(OOPS)

  1. OOPS基本概念
    • 抽象化:隐藏实现细节,只展示必要的功能。
    • 多态性:能够在不同上下文中为某事物赋予不同含义或用法,如“一个接口,许多实现”,具体表现为方法重载(overloading)和方法重写(overriding)。
    • 继承:子类从父类获取属性和方法。
    • 封装:将属性和方法组合在一个单元中,实现数据隐藏,帮助程序员遵循模块化开发,每个对象有独立的方法和变量,功能独立于其他对象。
  2. 多态性的具体体现与示例
    • 方法重载:在同一个类中,定义多个同名方法,但参数列表不同,根据不同输入参数调用不同实现,增加代码灵活性和可读性,例如:
1
2
3
4
5
6
7
8
class Overload {
public void display(char c) {
System.out.println(c);
}
public void display(char c, int num) {
System.out.println(c + " " + num);
}
}
  • 方法重写:发生在子类和父类之间,子类重写父类方法以实现更具体行为,运行时根据对象实际类型决定调用的方法实现,例如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class Animal {
public void makeSound() {
System.out.println("My sound varies based on my type");
}
}
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makeSound() {
System.out.println("I bark");
}
}
  1. 内部类与子类的区别
    • 内部类是嵌套在另一个类中的类,具有对其嵌套类的访问权限,可访问外部类中定义的所有变量和方法。
    • 子类是从另一个称为超类的类继承的类,可访问其父类的所有公共和受保护的方法以及字段。

(三)数据类型与变量

  1. 基本数据类型与包装类
    • 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包括字节(byte)、短整型(short)、字符型(char)、整型(int)、长整型(long)、浮点型(float)、双精度型(double)、布尔型(boolean)。包装类则用于将原始数据类型包装为对象,以便在面向对象环境中使用,如Integer、Double等,提供了数据类型转换的多态API和实用程序方法,如hashCode()和equals()。
  2. 数据封装的意义与实现方式
    • 封装可帮助程序员遵循模块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,每个对象有自己的方法和变量,功能独立,还用于数据隐藏。实现方式包括将类声明为final,使其不可被继承;将类的所有成员声明为私有;不提供修改状态的API或公共方法,若有则应创建副本进行修改并返回;若成员可变,应声明为final;通过构造函数初始化对象,对可变对象参数进行深层克隆;不公开可变成员引用,如需公开应正确克隆并返回。
  3. 字符串相关
    • 字符串在Java中是不可变的,即创建后不可更改。字符串实例是具有两个字段(char[] value和int hash field)的对象,value表示字符串字符数组,hash用于存储字符串的hashCode,初始化为零,每次调用hashCode()时若为零则重新计算。字符串广泛用于共享参数、加载类、返回值等场景,因其不可变性,在多线程环境中自动变为线程安全,适用于HashMap或HashTable的键,且可从字符串池中获取字符串文字,提高性能。

(四)Java类特性

  1. 类的继承与限制
    • 一个类可以继承另一个类,使用关键字extends。但Java不支持多重继承,一个类只能扩展一个类,以避免访问继承成员时产生歧义。可以使用关键字final对类限制继承,创建不可变类。
  2. 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与使用场景
    • 抽象类可以包含有或没有具体实现的成员,使用abstract关键字声明,子类继承抽象类可选择实现其抽象方法。接口只能拥有没有具体实现的公共静态方法的声明,使用interface声明,实现接口的类必须实现接口的所有方法。当父类和子类存在直接IS - A关系时,优先使用抽象类;当需要公开公共API,且类在不同上下文中行为不同时,适合使用接口。
  3. 静态成员与实例成员的区别
    • 静态成员不依赖于类的任何实例,绑定到类型,使用类型名称访问,在类的所有对象间共享,可从任何对象访问,但不能从静态方法访问非静态成员,静态方法不能被覆盖,静态字段通过静态块初始化。实例成员与对象实例相关,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实例成员副本。
  4. final关键字的用途
    • 用于声明常量,值只能分配一次,分配后不能更改。也可用于声明方法,使其不能被子类覆盖;声明类,使其不能被继承,如String、Integer等包装器类。

(五)Java中的操作符与表达式

  1. 运算符分类与示例
    • 算术运算符(+、-、*、/、%、++、–)用于算术计算。
    • 关系运算符(==、!=、>、<、<=、>=)用于关系比较。
    • 按位运算符(&、|、^、~)用于逐位操作。
    • 逻辑运算符(&&、||、!)用于逻辑比较。
    • 赋值运算符(=、+=、-=、*=、/=)用于为变量分配值。
  2. 三元运算符的使用
    • 三元运算符(? :)根据布尔值评估决定将哪个值分配给变量,例如:
1
status = (rank == 1)? "Done" : "Pending";

(六)Java中的循环与控制结构

  1. 循环类型与特点
    • for循环:用于重复执行给定次数的语句,当知道执行次数时使用,例如:
1
2
3
for (int i = 0; i < 10; i++) {
System.out.println(i);
}
  • while循环:当某些语句需重复执行直到满足条件时使用,在执行语句前检查条件,例如:
1
2
3
4
5
int i = 0;
while (i < 10) {
System.out.println(i);
i++;
}
  • do - while循环:与while循环类似,但执行语句块后检查条件,语句至少执行一次,例如:
1
2
3
4
5
int i = 0;
do {
System.out.println(i);
i++;
} while (i < 10);
  1. break与continue语句的区别
    • break关键字用于立即中断循环,跳出循环体。
    • continue关键字用于中断当前迭代,跳过当前迭代剩余语句,继续下一次迭代。

(七)Java中的数组与集合

  1. 数组的定义与使用
    • 数组是一种存储固定大小的同类型元素的容器,通过下标访问元素,例如:
1
2
int[] arr = new int[5];
arr[0] = 1;
  1. 集合框架概述
    • Java的Collections API提供了存储和操作一组对象的架构,包括List、Queue、Set等接口及其实现类,如ArrayList、LinkedList、HashSet等。集合可用于执行搜索、排序、删除、插入等操作,不同集合具有不同特性,如有些不允许重复元素,有些使用链表或数组存储元素,有些使用哈希表或树来存储元素。
  2. ArrayList与LinkedList的区别
    • ArrayList在内部使用数组存储元素,添加(无需扩展时)和获取元素时间复杂度为常数,但删除元素时需移动元素,时间复杂度为线性。LinkedList内部维护链接节点存储元素,添加和删除元素较快,但检索元素时间复杂度为线性。
  3. HashTable与HashMap的区别
    • HashTable和HashMap都存储键 - 值对,且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为常数。但HashTable是同步的,适合多线程环境共享修改,不允许Null键或值;HashMap不同步,性能更好,适合单线程环境或多线程环境中不共享修改,允许Null键和多个Null值。

(八)Java中的异常处理

  1. 异常处理机制概述
    • 异常处理是处理计算过程中异常发生的过程,通过try - catch - finally块实现。try块中放置可能抛出异常的代码,catch块捕获并处理特定类型异常,finally块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,用于释放资源等操作。
  2. 自定义异常的创建与使用
    • 自定义异常需继承Throwable类或其子类(Exception或RuntimeException),使用extend关键字。例如创建一个检查数字是否能被3整除的自定义异常:
1
2
3
4
5
class CustomException extends Exception {
CustomException(String errormsg) {
super(errormsg);
}
}
  1. 异常处理的最佳实践
    • 将清理代码放在finally块中,确保资源正确关闭。
    • 避免在catch子句中使用Throwable,以免捕获无法处理的异常。
    • 使用描述性消息提供异常信息,帮助理解问题。
    • 记录指定的异常,为调用者提供更多信息。
    • 不要忽略异常,防止未来代码变更导致问题。
    • 首先捕获最具体的异常,提供更精确的异常处理。
    • 使用更具体的异常,使API更易于理解。
    • 不要记录并重新抛出异常,如需提供更多信息应捕获并包装在定制异常中。

(九)Java中的线程

  1. 线程的概念与用途
    • 线程有助于在程序中实现并行性,可同时执行多个操作,减少响应时间,例如将问题分解为多个线程处理;多个任务可并行运行,如事件处理或绘制;可同时为多个客户提供服务;充分利用CPU优势,尤其在多核CPU情况下。
  2. 线程的创建与启动方式
    • 继承Thread类并重写run()方法,然后创建该类实例并调用start()方法启动线程。
    • 实现Runnable接口,实现run()方法,将该实现类实例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类构造函数创建线程并启动。
  3. 线程的生命周期与状态转换
    • 线程生命周期包含5个状态:New(创建线程类实例但未调用start()方法)、Runnable(调用start()方法但线程调度程序未选择执行)、Running(线程调度程序选择线程且当前正在运行)、Blocked(线程不符合运行条件但仍活动)、Terminated(线程的run()方法退出)。
  4. 线程同步与通信机制
    • 线程同步用于管理对共享资源的访问,可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实现互斥访问,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。线程间通信可使用wait()、notify()和notifyAll()方法,wait()使线程释放锁并等待,notify()唤醒一个等待线程
    • notifyAll()唤醒所有等待线程,以协调它们对共享资源的操作。例如,多个线程操作同一队列时,可利用这些机制保证数据一致性与操作顺序。

二、Java内存相关

(一)Java内存模型概述

Java内存模型(JMM)定义了Java程序中各种变量的访问规则,规范了多线程环境下变量如何在主内存与工作内存间交互,主内存存储所有实例变量、静态变量等共享数据,工作内存是每个线程私有的缓存区,存放从主内存拷贝来的变量副本,线程对变量操作在工作内存完成后再同步回主内存,确保数据一致性与可见性。

(二)内存区域划分

  1. 堆内存(Heap)
    • 堆是Java虚拟机管理的最大内存区域,用于存放对象实例,被所有线程共享,在Java程序启动时创建,垃圾回收机制主要针对堆内存进行对象回收,可细分为新生代(Young Generation)与老生代(Old Generation),新生代又分伊甸园区(Eden Space)和两个 Survivor区,对象创建时先在伊甸园区,经垃圾回收后部分存活对象转移到Survivor区或老生代继续存活。
  2. 栈内存(Stack)
    • 栈内存为每个线程私有,生命周期与线程同步,存放局部变量、方法调用信息(如方法返回地址、参数、局部变量表等),栈帧是栈的基本单元,每当调用一个方法就创建一个栈帧压入栈顶,方法结束时栈帧弹出,遵循“后进先出”原则,栈内存大小在编译期或启动时确定,若栈空间不足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。
  3. 方法区(Method Area)
    • 方法区也是被所有线程共享,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(如类的全限定名、父类、接口等)、常量、静态变量、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,在Java 8之前是堆的一部分,Java 8起使用元空间(Metaspace)替代,元空间直接使用本地内存,避免了永久代(之前方法区实现形式)内存溢出问题。
  4. 程序计数器(Program Counter Register)
    • 程序计数器是每个线程私有的极小内存空间,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地址,分支、循环、跳转、异常处理等操作依赖它来确定下一条指令,若线程正在执行Java方法,计数器记录虚拟机字节码指令地址;若执行本地方法,计数器值为空(Undefined),此区域是唯一不会出现内存溢出情况的区域。

(三)对象的创建、存储与回收

  1. 对象创建过程
    • 当代码中执行new关键字创建对象时,首先会去检查常量池是否有对应的类符号引用并加载类(若未加载),接着为对象分配内存空间(在堆内存中,依据内存是否规整采用指针碰撞或空闲列表方式分配),然后对分配的内存初始化为零值(保证对象实例字段有默认初始值),再设置对象头(存储对象分代年龄、哈希码等信息),最后执行对象的构造函数进行初始化,此时对象才算真正可用。
  2. 对象在内存中的存储布局
    • 对象在堆内存中的存储分为对象头、实例数据和对齐填充部分。对象头包含两部分信息,一部分用于存储对象自身运行时数据(如哈希码、分代年龄、锁状态标志等),另一部分是类型指针,指向对象所属类的元数据(在方法区存储的类信息);实例数据存放对象的各个实例变量内容;对齐填充是为了保证对象大小是8字节的整数倍,起到补齐作用。
  3. 垃圾回收机制(GC)
    • 垃圾回收主要针对堆内存中不再被引用的对象进行回收释放空间,以维持堆内存的可用容量。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有标记 - 清除算法(先标记出所有需回收对象,再统一清除,会产生内存碎片)、复制算法(将内存划分为两块,只用一块,回收时把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块,简单高效但浪费空间,适用于新生代)、标记 - 整理算法(标记需回收对象后,将存活对象向一端移动,再清理边界外内存,避免碎片,常用于老生代)。垃圾回收器有Serial、ParNew、Parallel Scavenge(新生代回收器)以及CMS、G1等(老生代回收器或整堆回收器),不同回收器适用场景各异,依据应用程序特点(如响应时间要求、吞吐量等)选择。

(四)内存泄漏与内存溢出

  1. 内存泄漏概念与成因
    • 内存泄漏指程序中已动态分配的堆内存由于某种原因(如对象生命周期管理不当、资源未正确释放等)无法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,导致可用内存随时间减少。常见原因包括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引用(如静态集合存储临时对象引用)、未关闭资源(数据库连接、文件流等)、内部类持有外部类引用不当等,长期积累会使内存耗尽,影响程序性能甚至导致崩溃。
  2. 内存溢出概念与常见情形
    • 内存溢出(Out Of Memory,简称OOM)即程序申请内存时,没有足够内存供其使用,抛出OOM异常。例如堆内存中创建大量对象且存活对象远超堆容量,老生代内存空间被填满无法容纳更多存活对象(Java堆内存溢出);方法区存放过多类信息、常量等导致元空间不足(方法区内存溢出,常见于加载大量类库、动态生成类的场景);栈内存中方法调用层级过深,栈帧不断堆积超出栈空间限制(栈内存溢出)。

(五)内存优化策略

  1. 优化对象创建与生命周期管理
    •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象创建,复用已有对象(如使用对象池技术,对于频繁创建销毁且创建成本高的对象集中管理复用);合理设置对象的生命周期,避免长生命周期对象不合理地“强留”短生命周期对象,及时清理不再使用的引用,降低内存占用压力。
  2. 合理配置内存参数
    • 根据应用程序运行特性(如数据处理量、并发程度等)调整Java虚拟机启动参数,如设置堆内存初始大小(-Xms)与最大大小(-Xmx),调整新生代与老生代比例(-XX:NewRatio),优化Survivor区大小(-XX:SurvivorRatio)等,使内存分配契合程序实际需求,提高内存使用效率,避免频繁GC或内存不足。
  3. 代码层面的内存敏感优化
    • 在编写代码时,避免使用大对象(如数组、集合等尽量按需分配合理容量);及时关闭不再使用的资源(在finally块确保文件流、数据库连接等关闭);优化数据结构选择,不同数据结构在内存占用、操作效率上有别,依据业务场景挑出最适配的(如查询频繁优先考虑基于哈希的数据结构,顺序遍历多则选链表类结构),从细节处把控内存消耗。

三、Spring相关

(一)Spring框架概述

  1. Spring的核心价值与定位
    • Spring是一个开源的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框架,旨在简化企业级Java开发复杂性,提供依赖注入(DI)、面向切面编程(AOP)等核心功能,使开发者能专注于业务逻辑编写,增强代码的可维护性、可扩展性与可测试性,能方便整合多种技术(如数据库访问、Web开发、消息队列等)构建功能完备的企业级应用。
  2. Spring的模块组成与功能简介
    • Spring核心容器(Core Container)包含Bean工厂(Bean Factory)与应用上下文(ApplicationContext),负责对象创建、配置与管理,是整个框架基石;数据访问与集成模块(Data Access/Integration)涵盖对JDBC、ORM(如Hibernate、MyBatis)框架支持,方便数据库操作;Web模块适配Web开发,支持Servlet、Spring MVC等构建Web应用;AOP模块实现横切面编程,处理诸如日志记录、事务管理等跨越多个业务组件的通用功能;还有消息模块(Messaging)助力整合消息队列,用于异步通信场景等诸多子模块协同运作。

(二)依赖注入(DI)

  1. 依赖注入的概念与原理
    • 依赖注入是Spring的核心机制之一,打破传统的对象主动获取依赖对象方式(如通过new关键字在类内部实例化),改为由外部容器(Spring的IOC容器)负责创建、配置并注入依赖对象到目标对象中。原理基于控制反转(IOC)思想,将对象控制权从对象自身转移到容器,容器依据配置(XML、Java注解等形式)解析对象间依赖关系,在对象生命周期合适节点注入所需依赖,实现松耦合设计,提升组件复用与替换灵活性。
  2. 依赖注入的实现方式(构造函数注入、Setter注入等)
    • 构造函数注入:通过目标对象的构造函数参数传递依赖对象,优点是对象创建时依赖完整,保证对象一致性,示例如下:
1
2
3
4
5
6
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{
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;
public UserService(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) {
this.userRepository = userRepository;
}
}
  • Setter注入:利用对象的Setter方法注入依赖对象,灵活性高,可在对象创建后按需注入,示例:
1
2
3
4
5
6
public class ProductService {
private ProductRepository productRepository;
public void setProductRepository(ProductRepository productRepository) {
this.productRepository = productRepository;
}
}
  • 字段注入(虽便捷但不推荐用于正式项目):直接在类的成员字段上使用注解注入依赖,如:
1
2
3
4
public class OrderService {
@Autowired
private OrderRepository orderRepository;
}
  1. 依赖注入的优势与应用场景
    • 优势在于降低组件间耦合度,方便单元测试(可轻松模拟依赖对象),利于代码维护与扩展(替换依赖组件简单)。应用场景广泛,只要存在组件间依赖关系构建(如Web层依赖业务层、业务层依赖数据层组件等),尤其在大型项目分层架构中,各层组件交互频繁,依赖注入确保关联组件按需准确装配。

(三)面向切面编程(AOP)

  1. AOP的概念与作用
    • AOP是一种编程范式,旨在分离系统中的横切面关注点(如日志记录、事务管理、权限验证等,这些功能贯穿多个业务模块)与核心业务逻辑,将横切面功能模块化、独立化,通过动态织入方式在合适时机(如方法调用前、调用后、抛出异常时)作用于业务方法,避免横切面代码在业务模块中重复编写,使业务代码更专注本质功能,同时增强系统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。
  2. AOP的术语与核心元素(切面、切点、通知等)
    • 切面(Aspect):是横切面功能的封装体,整合切点与通知,如同一个独立模块包含对哪些业务方法(切点)做什么操作(通知);切点(Pointcut):定义在哪些连接点(Join Point,业务方法执行、属性访问等程序执行点)应用切面功能,可用表达式精确筛选;通知(Advice):是切面在切点处执行的具体动作,分为前置通知(方法执行前)、后置通知(方法正常执行后)、异常通知(方法抛出异常后)、环绕通知(可灵活控制方法执行前后操作)等类型。
  3. AOP的实现方式与示例场景
    • Spring AOP主要基于代理机制实现,对于接口代理使用JDK动态代理,对于类(无接口情况)使用CGLIB代理。例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,对所有订单业务方法添加日志记录,可定义日志切面,切点设为订单业务类中所有public方法,通知类型选前置通知与后置通知,前置记录方法开始执行信息(如方法名、参数),后置记录执行结果或耗时等,实现业务与日志记录解耦。

(四)Spring MVC

  1. Spring MVC的架构与工作流程
    • Spring MVC是Spring框架用于Web开发的模块,遵循MVC(Model - View - Controller)设计模式。架构包含前端控制器(DispatcherServlet),作为请求入口统一接收客户端请求;处理器映射器(HandlerMapping)负责根据请求URL等信息找到对应的处理器(Controller方法);处理器适配器(HandlerAdapter)协助调用处理器方法;视图解析器(ViewResolver)依据逻辑视图名解析出物理视图(如JSP、Thymeleaf等模板页面);模型(Model)存放业务数据传递给视图展示。工作流程是客户端请求先到DispatcherServlet,经HandlerMapping找对应Controller方法,由HandlerAdapter调用方法处理,将结果放Model中,再经ViewResolver找视图渲染返回客户端。
  2. Controller层的职责与编写规范
    • Controller层处于Web应用前端与业务逻辑层间,职责是接收客户端请求参数(通过注解如@RequestParam、@RequestBody等获取),调用业务层服务方法处理业务,将处理结果封装进Model或直接返回数据(如JSON格式,配合@ResponseBody注解),编写时需遵循单一职责原则,每个Controller类专注处理一类业务请求(如用户管理相关、商品管理相关等),方法简洁明了,标注清晰请求映射路径(如@RequestMapping)方便路由定位。
  3. 视图解析与数据绑定机制
    • 视图解析通过ViewResolver实现,依据配置(如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针对JSP视图)的视图解析规则,把逻辑视图名(在Controller方法返回)转换为物理视图资源(文件路径等),渲染页面。数据绑定是Spring MVC将客户端请求参数自动转换绑定到Controller方法参数或业务对象上,依据参数类型、注解标识(如@ModelAttribute用于复杂对象绑定)智能转换,减少手动解析参数繁琐,提升开发效率。

(五)Spring Boot与Spring的关系

  1. Spring Boot的诞生背景与目标
    • Spring Boot诞生于应对传统Spring项目繁琐配置、复杂项目搭建流程问题,旨在快速构建可独立运行、生产就绪的Spring应用。随着Java生态发展,Spring项目架构复杂度攀升,配置文件繁多、依赖管理棘手,Spring Boot应运而生,借助约定优于配置理念、自动配置特性,让开发者聚焦业务,短时间内搭建项目并高效开发,尤其适合微服务架构下多项目并行开发场景。
  2. Spring Boot对Spring的简化与整合
    • Spring Boot对Spring深度整合简化体现在多方面。在配置上,通过application.properties或application.yml文件,用简洁键值对或层级结构设置大量Spring组件配置(如数据库连接、服务器端口),内置智能默认值,减少手动配置;依赖管理上,基于Starter POM机制,引入如spring-boot-starter-web、spring-boot-starter-data-jdbc等起步依赖,自动拉取关联库并合理配置,一站式解决Web开发、数据访问等基础需求;启动流程也精简,内置主类启动器,一键运行应用,同时整合健康检查、监控等运维功能,全方位提升开发运维体验。
  3. Spring Boot的核心特性与应用案例
    • 核心特性有自动配置(依类路径下依赖自动生成配置,如引入MyBatis依赖则配置MyBatis相关Bean)、起步依赖(快速构建功能模块依赖集)、Actuator运维监控(暴露应用内部状态信息,供监控运维)。例如搭建小型电商后台服务,引入spring-boot-starter-web、spring-boot-starter-data-jdbc、spring-boot-starter-security起步依赖,简单配置数据库连接、安全规则后,迅速编写业务代码,利用Actuator监控接口性能、服务状态,高效搭建运行高可用性微服务应用。

(六)Spring Cloud与Spring Boot的关系

  1. Spring Cloud的定位与功能概述
    • Spring Cloud定位是为分布式系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,构建微服务架构生态。功能涵盖服务注册与发现(如Eureka、Consul)助微服务间互相知晓、定位;配置中心(如Spring Cloud Config)统一管理多微服务配置,动态刷新;熔断器(如Hystrix)防止服务雪崩,保障系统韧性;网关(如Spring Cloud Gateway)统一对外接口,路由、过滤请求等,整合诸多组件,协同运作,支撑大规模微服务集群稳定运行。
  2. Spring Cloud基于Spring Boot的构建方式
    • Spring Cloud构建紧密依托Spring Boot,以Spring Boot项目为基础单元,每个微服务项目借Spring Boot优势快速搭建、独立运行,之后添入Spring Cloud对应组件依赖,像服务注册中心微服务引入spring-cloud-starter-netflix-eureka-server依赖搭建Eureka Server;客户端微服务引入spring-cloud-starter-netflix-eureka-client依赖接入注册中心,基于Spring Boot启动、配置简便性,轻松嵌入Spring Cloud复杂架构,实现分布式系统从无到有高效构建。
  3. Spring Cloud与Spring Boot协同优势与应用场景
    • 协同优势在于Spring Boot负责微服务个体高效开发、运行,Spring Cloud把控微服务间交互、整体架构稳定性。在电商、金融科技等领域大规模分布式应用场景,各业务拆为微服务(订单、支付、用户等微服务)用Spring Boot开发,借Spring Cloud关联、监控、保护,实现高扩展性、高可靠性系统,灵活应对业务增长、流量波动,保障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。